人大概览
www.9365.com历史概况
毕节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
毕节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
www.9365.com关于绿色
www.9365.com关于毕节
www.9365.com关于毕节
关于全市2014—2015年通村
毕节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
毕节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
毕节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

首页>理论研究>正文

 
     
 

来源:市人大研究室    作者:杨海琰   编发:罗国锦   时间:2015-02-06

 

 

整合自然资源与地域文化资源

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

www.9365.com副主任  杨海琰

2014112日)

贵州省的发展定位中,“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,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、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、休闲度假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。”要实现这一目标,作为生态文明先行区、旅游资源富集区的毕节市,具有更强的优势和更大的空间。同时,大力发展旅游产业,也是我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、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一招。旅游产业带来的生态效应、扶贫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。目前,我市旅游产业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,但要成为支柱产业,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。其中,如何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,使全市的旅游业更富吸引力,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。为此,笔者通过调研、学习和思考,有以下几点看法。

一、 旅游资源珍稀独特,旅游产业蓄势待发

我市有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,冬暖夏凉的气候优势,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。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,有一系列拿得出、叫得响的旅游景区景点,如国家5A级景区百里杜鹃、国家地质公园织金洞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、贵州之巅韭菜坪、百里乌江源画廊等等。随着机场、高速公路等的投入使用,旅游景区景点的通达条件日趋成熟。这些都为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除了独特稀缺的自然景观之外,我市最具魅力的还有能够与这些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地域文化。若将独特的旅游资源与独特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,提升旅游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各要素的文化品位,就能充分凸显我市旅游业高质量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,也才能以旅游拉动其它产业,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社会效益。

就目前我市旅游产业的情况看,旅游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各要素中,多项尚属短板,仅仅简化为一个“游”字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不高,富民效应也不明显。靠赚取门票收入成了景区景点的主要收入来源。由此看来,我市旅游产业是优势和弱项并存的。

二、地域文化丰富多彩,特色鲜明

我市拥有丰富独特的优秀地域文化。这种地域文化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复制性,意味着这些优秀文化给地方带来的比较优势。我市优秀的地域文化大致有以下几类。

(一)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。我市是典型的多民族地区,彝族、苗族、白族、回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8%,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、深刻的内涵、丰富的表现形式而独具魅力。

一是歌舞艺术。我市少数民族歌舞丰富多彩、精彩纷呈。教为著名的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苗族芦笙舞“滾山珠”,曾先后赴国外、省外演出,参加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、闭幕式演出;在省、市级文艺演出中获奖的少数民族歌舞《索玛花开》、《撮泰吉》、《阿西里西》等,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,堪称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精品。

二是服饰文化。我市少数民族服饰具有典型的黔西北特色。时至今日,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,仍保留日常生活中穿戴民族服饰的习惯。其服饰的传统风格、制作工艺等被完整保留下来。刺绣蜡染等十分精美,如彝族的欧云花长衫长裤,苗族刺绣坎肩、蜡染百褶裙等,既有乡土气息、又有原始古朴的艺术成份,在少数民族服饰中一枝独秀。
    三是节庆风俗。我市少数民族的节庆、民俗、礼仪等古老而独特。如彝族的“火把节”、“赛马节”,苗族的“跳花节”,回族的“开斋节”等等,礼仪繁杂,别具神秘古朴的气息。

(二)精湛独特的民间技艺。我市悠久的历史、厚重的文化,积淀出无数精湛独特的民间技艺。已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有

本新闻共3页,当前在第1页  1  2  3  

上一篇:毕节试验区“十二五”能源发展目标调研
下一篇:大力发扬文朝荣精神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
 
Copyright © 2006 www.zmee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www.9365.com 版权所有
www.9365.com 主办  黔ICP备 09000728 号 技术支持:新利商务